安徽石台牯牛降 发表于 2023-7-15 08:24

亭者,亭也

亭者,亭也皖南的山水从不让人失望,沿着下山的石阶向龙门潭走去,炎热的天气加快了人们的步伐,藤蔓悬挂在峡谷两边的岩壁上,虫鸣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靠近龙门潭,一座凉亭映入眼前,眼前的这座亭子名为五福亭,旁边是五福泉,是为了纪念郑之珍而筑。图片来源:牯牛降图库明代大戏剧家郑之珍,牯牛降山南祁门人。他长年活动在牯牛降山北剡溪一带,在郑之珍小时候,因出天花,造成严重的眼疾,这也成为了郑之珍的一块心病。但由于郑之珍撰写戏文时经常来到这处泉水,乏时用水洗脸以消疲劳,久而久之,眼疾竟然痊愈。且郑之珍在剡溪河畔完成了自己第一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极富盛名的巨作《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并一举成名。不久,被太平焦村的苏氏请去为其祖上发生过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编撰出了自己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记》。剡溪的百姓们为了祝贺郑之珍《五福记》的诞生,便把这眼泉水命名为五福泉。图片来源:牯牛降图库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奇事,便在泉水旁筑了一廊亭,并众撰一联:“孝由心动生百善,亭傍泉筑名五福。”亭子起源于周代,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四面封闭为屋,开其一面通外称堂,开三面为轩榭,四面皆开则为亭。众所周知文人爱亭,从王羲之的“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到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都能感受到凉亭在文人墨客心中的独特地位。坐在亭子里,觉山色皆来相就。一旁是泉水,一旁是翠绿。隐匿在自然的廊亭,道尽了皖南秀色可人的山水。
3图片来源:牯牛降图库 (以上素材来源于石台牯牛降景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亭者,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