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活动|视频|汽车|购物|健康|亲子|教育|美食|旅游|房产|二手房|家居|装修|家装|便民|真好玩|品牌栏目
合肥论坛
关闭
当前位置:合肥论坛草根话题合肥专区  石塘龙城老街现状

石塘龙城老街现状

来自:未识别 发表于 2023-2-23 07:49 1400075人阅读 0人回复 只看楼主

1312

主题

22

听众

2万

积分
UID
2136391
性别
帖子
4706
阅读权限
90
注册时间
2012-2-20
来自
安徽
发帖狂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 来自安徽
陪着镇外宣的工作人员到石塘镇龙城老街找一些人文旧址,下午时光,天空阴沉,倒是符合老街的气氛,窄窄的老街行人都鲜见,紧门闭户的居多,偶尔门口坐着的老人,或者是看人影从门前晃动的,从家里伸出头张望。他们都是一样的眼神,半是疑问、半是警惕,打量着我们几个显得十分陌生的面容。目光中带着疑问,仿佛是在说你们几个是干什么的。老街显然被岁月渐渐遗忘,我们走在老街上,给老街带来了一丝丝生气。
从老街的北入口进入,种种迹象看得出来,显然已经多年已经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说是老街,从房屋的建筑风格看出,只能说是有些年头了。看上去虽然沧桑,却是与古老这个词还有相当距离。多年前龙城作为公社和乡所在地,自然也有过一段风光。至今保留和石塘镇一样的农历逢集赶集的传统习俗,证明曾经也是一方人口密集的地区。不要去追究龙城历史,历史说来,更为显赫,早在汉代是浚遒县城,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当年的城墙和建筑都已灰飞烟灭,留下来的一些残砖断瓦,足以证明曾经的辉煌。当年的烽火连天,金戈铁马,尘埃落定的是历史的遗迹。千年的演绎,那块公路边上巨大的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引得南来北往的人无限遐思。
老街转悠,房子基本都是几十年前的模样。老卫生院,或许成了私有财产,门扉紧闭。老供销社的两扇铁栏栅大门还在,已经锈迹斑斑。从铁栏栅缝隙朝里看,一排老房子前,门前的蒿草在初冬季节已经枯黄。大院里的银杏树和梧桐树在岁月里坚守,由绿变为浅黄是叶子,被风吹得沙沙响,一片寂静,屏息但能听见落地的声音。此时此刻此景,别有一番滋味。“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院里院外,两个世界,没有李煜的离愁之情,却是觉得一些离去的,不会再回转。
下午时光,淫雨霏霏,微风夹着一丝丝凉意,叶落飘零,整个老街就像一个遇到挫折打击情绪低落的人,颓废之中了无生机。我们到老街目的,是镇上要搞文旅宣传,主题是曾经与现在对比,因为龙城人文底蕴深厚,有着1000多年以上的历史。沿着老街,没有青石板、没有灰墙黛瓦,和想象之中的诗情画意江南韵味有着天壤之别。并非有贬低家乡的意思,眼前的景象给与我们的,只能是用两个字形容,失望。显然是不适合拍什么微电影之类,作为场景的。老街整体给与的印象,是新的新,旧的旧,十分地凌乱。说是老街,建筑风格都是现代的。又不能称之为新街。这是验证这样的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眼前的破败不堪,不复当初,非人力所为。
90年代,我为了生计,经常来到这里,那时,这条街尚没有摈弃。不是每家每户都是做着生意,但也是三步一大店,五步一小店,尤其是赶上逢集,赶集的,卖与买,人头攒动,摩肩擦踵,好不热闹。到了年关,购买年货的,将老街拥挤的水泄不通。每每这时,就是小偷得意之时,混乱乘机好下手。我也是从那时对现在已经老街的开始接触熟悉。当初的印象已不复存在,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年,没有刻意在脑海里留存,只有零零散散的记忆。看到门庭冷落的老医院,芳草萋萋的供销社大院,不知是谁,就这样轻而易举颠覆一个时代的繁华。
在主街的一个朝西的分巷里,窄窄仅仅一米多宽,对立的墙面上,爬墙草半青半黄,一地的落叶,轻轻风抚摸着脸颊,竟然想起了戴望舒的那首著名的《雨巷》,没有诗人笔下丁香花,没有撑着油纸伞美丽多情的姑娘,只有彷徨而悠长的思绪。岁月冷暖,此时此景,更适合苏东坡的词:“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小小的巷子,进进出出的记载时光里的故事。兴衰起伏,一条根向四方延伸。变幻的是四季,不变的是乡愁。
边走边看,显然与我们想象的画面大相径庭。没有等走到另一个出口,同行的两位镇工作人员觉得不符合想象中要求,有了打道回府的意思。他们来龙城老街的意图是,要像达到江南那样“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或是什么小桥流水之类的意境。但是我们这里手人文地理位置的约束,即使是人工打造,也难以打造出那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韵味来。
他们手中的文本,我没有看到,抑或是他们想找的过去的那种深宅大院。只有深宅大院才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扑朔迷离的故事。走遍龙城老街,沿街或是两层小楼,抑或是平房,高高矮矮错落。谈不上整齐,当然谈不上美观。前些年,老街地面的青石板还有一些曾经的印记,眼前取而代之的水泥路面,现代的元素,找不出任何触动心扉的感觉。
从龙城老街走过,所及所见,和眼下乡村一种现象一样的吻合。偶尔见到的都是一些上了岁数的人,年轻人不是在外打工,就是在外求学。前几年还有一些孩子在家里陪着爷爷奶奶,这几年,在城里安家落户的,连孩子也带走了。空巢老人和人去屋空的,已经是一种无以改变的现象。这些现象,不是短时间内得以改变。
不能说到龙城老街,没有一点收获。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我们一开始进老街,没有走几步,一家朝东的老房子,曾经也是开过一些小店这类,是过去但凡开杂货店,都会有这样叫吊搭(音)板,就是没有珊栏或者是隔断的窗户。透过大大的空间,向里看,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者,正忙碌着炸麻花。好奇看了一眼,由于有任务,继续前行。等我们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回头,特地在这家正炸着麻花的老房子前停住了脚步。我拿起手机,又是拍照片、又是拍视频,忙得不亦乐乎,一边和忙活的老者攀谈起来。据这位老者介绍,他会炸麻花手艺已经有多年了,是从上辈子传下来的。虽然这门手艺不能带来大富大贵,养家糊口是足够了。老了,也不能出去打工,老街又倒了,平时炸炸麻花,既能自己提高一下生活质量,也能减轻子女们的负担。同时,老人还自豪地对我说,去年年底,多家媒体和电视台拍年味的专题,都曾来这里取景采访,也算网红过。同行的两位都是青年人,被这个传统美食所诱惑,各自买了一些。与炸麻花作坊一墙之隔,几位大妈大婶,在案板前各坐一方搓着准备下油锅的麻花。由此得见,吃到嘴中酥脆的麻花,有着复杂的工序。
看着那些一根根乳白色的麻花,通过老人长长的专用筷子不时翻动,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味,是我此次在龙城老街最大的收获。民以食为天,看到对味的美食,油然多了几分亲近。看着这些不停忙碌的老人们,不知道他们能将老街的烟火味延续到何时。回来后,我在我的抖音号了,发了一段炸麻花的短视频,被不少人点击观看,从留言里看,勾起了都是一些在外游子的记忆和无限思乡之情。
漫步回程之中,看着老街北口老粮站大门两边的墙体,依稀还是七十年代之前的样子,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建筑风格,墙面上张贴毛主席语录或是其他革命标语。正对着墙面对一起而来的镇工作人员说着一些自己知道的事,不经意回眸之下,大门有口有年头的老井吸引了我的目光,连忙招呼一起来的人,近前观瞧。井口,目测之下,直径不足一米,高出地面有20多公分,探头里看,水面与井口也只有1米左左右距离,人影隐约。啧奇是圆圆的井口,满是深浅不一的凹印。我们几人探讨一下,结论一致,是经年之间,周边居民来取水,被绳索长年累月勒出来的。
回头打听了一下,这口老井有了1500年以上的历史,是当年曹操在此屯兵挖出来的。井水清冽甘甜,至今还有周边取之作为生活用水。惊叹之下,多了几分疑虑。这口井,有这么丰厚的底蕴,就这样沦落风尘,被岁月遗忘。要是换在别处,围绕其大作文章,说不定是一个旅游亮点。这口老井孤零零的,偏安一隅,也许某一天,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龙城的古老,还有有几块残砖断瓦尚能证明一段发生的历史,曾经已被白驹过隙的时光磨去,只作为遗址存在。历史的车轮从不曾回转,后人们都是从借鉴中与时代同行。
走马观花,龙城老街只是眼下乡村的一个缩影,说不定某朝某日,一幅新的画图悄然呈现。

0 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其它方式登录:

回顶部
2006年中国BBS社区100强 合肥市公安局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支队备案编号:3401120141035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证B2-20050014号 2006年中国合肥我最喜爱的网站 网友票选第一名!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园孵化企业 江苏省公安机关互联网报警求助举报服务平台